嘿,兄弟,坐。

别再瞎忙了!资深操盘手带你拆解产品网络推广如何做成

是不是感觉脑子一团浆糊?每天刷着各种“干货”,听着各路“大神”讲课,什么流量池、什么私域、什么增长飞轮……名词一个比一个高大上,结果一到自己上手,两眼一抹黑,流量还是那半死不活的样子,兜里的钱烧得比心还慌。

别急,这太正常了。我刚入行那会儿,比你还惨,恨不得把电脑屏幕给吃了。

今天,我不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,不给你画饼。咱们就聊点实在的,聊点我这十来年摸爬滚打,从无数个不眠夜和成堆的泡面盒里悟出来的“土”办法。这些东西,可能不那么“性感”,但它管用。

想把一个东西在网上弄出点名堂,在我看来,根本就不是什么技术活儿,它更像……嗯,更像“养孩子”或者“追对象”。听着有点玄乎?别急,听我慢慢给你拆。

第一件事:给你的“孩子”捏个人设,一个活生生的人设

我问你,你的产品是什么?
你可能会说,是“一款补水效果超好的面膜”,或者“一个能无线充电的便携风扇”。

得了,打住。

这是说明书的写法,不是跟人聊天的写法。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到能把人淹死的时代,没人有耐心去看说明书。

你得换个脑子。你得想象一下,你的产品如果是个活生生的人,TA会是什么性格?是那种酷酷的、话不多的技术宅,还是热情洋溢、喜欢分享的邻家小姐姐?是言辞犀利、直击痛点的毒舌闺蜜,还是温柔体贴、永远给你兜底的暖男?

你看,这么一想,事儿是不是就有意思了?

这,就是“人设”。这玩意儿,是所有后续动作的灵魂,是地基。地基不牢,你后面盖再漂亮的楼都得塌。

举个例子。之前我们推一款主打天然成分的护肤油。要是按老路子,就是拍点精美的产品图,找几个博主写点评测,“质地清爽不油腻,吸收快效果好”,完事儿。这种东西,用户一天能看到八百遍,早就麻木了。

我们当时怎么干的?我们给它捏了个“人设”——一个住在山里、有点不食人间烟火、但内心很温暖的“植物学家”。

有了这个人设,一切都活了。

  • TA会怎么说话? TA不会说“我们的产品采用了冷压初榨工艺”,TA会说:“每一滴油,都是清晨带着露水的花瓣,在石磨里打着滚儿,哼着歌儿,慢慢渗出来的。”
  • TA的朋友圈(也就是你的内容平台)会发什么? 不会是硬邦邦的广告。而是今天在山里发现了什么奇特的植物,明天用野果做了个果酱,偶尔,会提一嘴“哎呀,最近天气干,我用自己做的这个油抹了抹脸,舒服多了。”
  • TA会出现在哪里? TA不会去喧闹的夜店(流量泛滥的娱乐平台),TA会出现在一些安静的、有格调的地方,比如豆瓣的某个小组,或者小红书上那些分享田园生活的博主圈子里。

听懂了吗?把你的产品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去运营。你要思考TA的性格、TA的说话方式、TA的朋友圈、TA会和谁交朋友。当你把这个人设打透了,用户看到的就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商品,而是一个有温度、有故事、值得交朋友的“人”。

他们买的,也不仅仅是你的东西,更是对这个“人”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认同。这买卖,才能做得长久。

第二件事:别用网去捞鱼,学着用鱼竿去钓

好多人做推广,上来就是一通狂轰滥炸。今天投个信息流,明天找一堆博主铺天盖地发,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你。这就像用一张大网,往海里一撒,希望能捞到几条鱼。

结果呢?网撒下去了,钱也花出去了,捞上来的可能大部分是小鱼小虾,甚至是一堆垃圾。真正的大鱼(你的核心用户),精得很,早就跑了。

现在得换个玩法:钓鱼。

钓鱼讲究什么?

  1. 找对鱼塘: 你的鱼在哪儿,你就去哪儿。你的“人设”是个文艺青年,那你就多去豆瓣、知乎、B站这些地方转悠。你的“人设”是个爱美的小姐姐,那小红书、抖音就是你的主战场。别瞎折腾,精力是有限的,钱也是。在一个地方做深做透,远比十个地方都只做到皮毛要强。

  2. 备好鱼饵: 不同的鱼,吃不同的饵。光有“人设”还不够,你得拿东西出来“喂”他们。这个“饵”,就是你的内容。

    • 短平快的“诱饵”: 比如一条15秒的抖音视频,一个超有冲击力的视觉图片,一句扎心的文案。它的作用是“勾引”,让鱼儿注意到你,欸,这儿好像有好东西。
    • 有营养的“精粮”: 比如一篇深度拆解的公众号长文,一个10分钟的B站科普视频,一场干货满满的直播。它的作用是“养”,让那些被“诱饵”吸引过来的鱼,觉得你这里有料,值得待下来,甚至把它的同伴也叫过来。

    这两种“饵”要搭配着来。光有诱饵,留不住人;光有精粮,又太曲高和寡,没人发现。你要做的,就是用短内容破圈,吸引泛流量;再用长内容沉淀,把泛流量转化成你的死忠粉。

  3. 懂得“逗”鱼: 鱼竿放下去了,鱼饵也撒了,有鱼咬钩了(评论、点赞、私信),这时候怎么办?是猛地一提,把鱼拽上来吗?不,那样线容易断,鱼也容易跑。

    你要“逗”它。

    有人评论,你就跟他聊起来,像朋友一样。有人私信问问题,你就认认真真地回答,别用那些机器人话术。甚至可以在评论区主动发起话题,搞点有奖互动。总之,要让你的鱼塘“活”起来,让每一条鱼都感觉自己被看见了、被尊重了。这,就是所谓的“互动”,所谓的“社区感”。

第三件事:忘了“转化率”,记住“交朋友”

我最烦听到的一个词就是“转化率”。搞得好像我们跟用户之间,就是一场赤裸裸的买卖。你点进来了,看不看?看完了,买不买?买了,复不复购?

这种心态,是做不好推广的。

你得从骨子里把用户当成朋友。

你跟朋友是怎么相处的?

你会天天追着他屁股后面说“买我东西!买我东西!”吗?不会,那样朋友早把你拉黑了。

你会先分享你最近遇到的好玩的事,听他吐槽工作的烦恼,在他需要的时候帮他一把。一来二去,关系熟了,信任建立了。这时候,你跟他说,“嘿,我最近发现个好东西,你要不要试试?”他大概率会欣然接受。

把这个逻辑放到推广上,一模一样。

别老想着怎么“收割”用户,多想想你能为他们“提供”什么。是提供了情绪价值(让你开心、让你放松)?是提供了信息价值(让你学到东西、解决问题)?还是提供了社交价值(让你找到同类、有归属感)?

当你提供的价值足够多,多到用户觉得不买你点东西都“不好意思”了,那你的推广,才算是真正做成了。成交,只是你们深厚友谊的一个副产品,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。

最后,唠叨几句

这事儿,没有捷径。别信那些“三天起号,七天爆单”的鬼话,那是割你韭菜的。

它就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苦差事。需要你真的热爱你的产品,真的把用户当回事儿。你需要不断地去感知、去试错、去调整。今天这个“人设”不清晰,明天就再优化;这个平台的“鱼”不喜欢你的“饵”,后天就换一种。

这个过程,会很累,会很焦虑,但也会很有趣。因为你不是在操作一个冰冷的后台,你是在跟一群活生生的人打交道,在创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小世界。

行了,就说这么多吧。消化消化,然后,动手去干。

记住,别怕犯错。在互联网上,最大的错,就是什么都不做。

本内容由运营狐狸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/20001.html

Like (0)
运营狐狸运营狐狸
Previous 2025-07-05
Next 2025-07-06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