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量焦虑?是你没玩透这套闷声发大财的品牌网络推广策略
我猜猜,曲线要么平得像心电图骤停,要么就是花了大几千投了点信息流,抖了一下,然后,就没然后了。新增用户数旁边的那个箭头,永远斜着向下,绿得你发慌。你开始怀疑人生,是不是这届年轻人不爱花钱了?还是我的产品真的这么烂?
打住。别自我PUA了。
我干这行有些年头了,从最早的论坛、博客时代,一路摸爬滚打到现在的短视频、直播电商。烧过的钱,能在我老家小城买套房;踩过的坑,连起来能绕地球小半圈。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:不是你的产品烂,也不是年轻人没需求。
是你,还在用五年前的思维,打今天的仗。
你脑子里的那套东西,是不是还停留在——“找个大V发个广告”、“在小红书铺它几百篇笔记”、“直播间买点流量冲个人气”?
醒醒!这些招数,不是说完全没用,但它就像往大海里撒盐,你以为能改变潮汐的方向,其实只是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。现在流量多贵啊,跟金子似的。你这么个搞法,不叫推广,叫“慈善”。
今天,我就不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了。什么“品效合一”,什么“营销矩阵”,听着都对,但听完你还是不知道第一步该干嘛。咱们就聊点掏心窝子的大白话,聊聊我这几年看到的,那些真正能让一个新牌子从0到1,甚至到100的,那套藏在水面下的玩法。
第一件事:别当喇叭,当个会讲故事的朋友
你先扪心自问一下,你上次完整看完一个硬广是什么时候?想不起来了吧。
现在谁还有耐心听你王婆卖瓜,自卖自夸?“我们产品采用XX技术,富含XX成分,功效卓绝……”滚呐!用户只想知道,这玩意儿跟我有啥关系?能解决我什么“切肤之痛”?
所以,收起你的大喇叭。做个朋友,坐下来,讲个故事。
我之前带过一个做祛痘护肤品的新牌子。团队都是技术男,一上来就给我整了个PPT,密密麻麻全是成分和专利。我看完差点睡着。我说,停。咱们换个路子。
我让他们把创始人给我薅过来。一个挺腼腆的90后男生,自己就是个重度痘痘肌,大学四年因为脸上的坑坑洼洼,自卑到不敢跟女生说话。毕业后,他没去找工作,一头扎进实验室,就为了给自己,也给跟他一样的人,做一款真正温和又有效的祛痘产品。
这个故事,不比你那堆化学名词动人?
后来,我们没怎么投广告。就是把这个创始人的故事,掰开了揉碎了,用各种形式讲出去。在B站,我们剪辑他大学时的照片和现在皮肤状态的对比,配上他自己有点磕巴但很真诚的旁白,讲他的心路历程;在小红书,我们没找大博主,而是找了很多同样有痘痘困扰的素人,用创始人亲笔信的方式,把产品和他的故事一起寄过去,请她们“无压力试用”。
结果呢?B站那条视频爆了。弹幕里一堆人说“好像看到了自己”、“被创始人的真诚打动了”。小红书上,那些素人女孩儿,写出来的笔记比我们给钱找的KOL写得还用心,图都是用原相机拍的,毫无修饰,但那种“终于找到救星”的激动,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。
你看,没人关心你的专利证书。大家只关心那个跟自己一样痛苦、一样挣扎,最后找到了解决办法的“朋友”。你的品牌,就是那个朋友。你的故事,就是你们之间建立信任的桥梁。这,才是最顶级的品牌网络推广策略的内核。
第二招:流量不是“买”来的,是“勾引”来的
我知道你很急,但你先别急。
别总想着花钱买流量,那是药,会上瘾,还会产生抗药性。高手玩的是“勾引”,是“借力打力”。
什么叫“勾引”?就是你得创造一个钩子,让用户心甘情愿地帮你传播。
还记得上面的祛痘品牌吗?火了之后,我们没搞那种“转发抽奖送小样”的烂俗活动。我们发起了一个叫#我的战痘日记#的话题。我们不做评判,不设门槛,只要你分享自己和痘痘斗争的故事,无论是成功的,还是仍在路上的,我们都会在官方账号上选出最真实、最触动人心的故事,给作者寄去一整年的产品,并邀请她来我们公司,和创始人面对面交流。
这事儿一下就炸了。无数的女孩儿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故事,配上自己皮肤变化的照片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UGC(用户生成内容)了,这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价值的认同。这些日记,每一篇都成了我们品牌最鲜活、最可信的广告。我们一分钱没花,却得到了千金难买的信任背书。
这就叫“勾引”。用价值观,用共情,用真诚,去“勾”用户上钩。
什么叫“借力打力”?就是撬动那些被你忽略的“野生代言人”。
别一天到晚盯着头部KOL了,他们贵,而且粉丝早就被广告轰炸得麻木了。你要去找KOC,Key Opinion Consumer,关键意见消费者。
他们可能就是你用户群里的一个普通人,但他特别爱分享,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特别有号召力。可能是一个只有几百个粉丝的宝妈,但她推荐的辅食,小区妈妈群里的人都抢着买。
怎么找?去你的用户评论区,去相关的社群,去看谁在不遗余力地夸你的产品。找到了,别犹豫,把他当VIP供起来。新品第一个给他体验,节日给他寄礼物,创始人亲自给他写卡片。让他感觉到自己被重视,被看见。
他会十倍、百倍地回报你。他会成为你最忠诚的粉丝,最卖力的推销员。这一群KOC,就是你品牌最坚实的护城河。
最后一招,也是最狠的一招:造个“场”,让大家自己玩起来
当你的品牌有了故事,有了“野生代言人”,你就该考虑建一个属于自己的“场”了。
我说的“场”,不是拉个微信群,天天发优惠券,那叫骚扰。我说的是一个有共同话题、有归属感、有独特文化的社区。一个能让你的用户在里面“玩起来”的地方。
比如,你是个卖户外装备的品牌。你的私域社群,就不应该只聊装备。你应该组织大家周末去徒步、去露营。在群里分享最美的日出照片,讨论哪条路线更有挑战性,甚至吐槽路上遇到的奇葩事。你,作为品牌方,是组织者,更是参与者。你跟他们一起爬山,一起喝啤酒,一起在篝火旁吹牛。
这时候,你卖的还仅仅是冲锋衣和帐篷吗?不。你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,一个社交圈子,一种身份认同。
当用户说“我是XX群的”,那种自豪感,比你砸一百万广告换来的“我知道XX品牌”要珍贵一万倍。
在这个“场”里,信息在高速流转,信任在持续累积,购买决策变得水到渠成。用户会自己说服自己,甚至会互相“种草”。你的推广成本,趋近于零。
这就是“闷声发大财”的终极奥义。
说真的,这套活儿,累。比直接砸钱买广告累多了。你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去挖掘故事,需要有同理心去理解用户,需要有真诚去和他们交朋友,还需要有创意去组织社群活动。
它见效慢,不像信息流广告,今天投,明天就能看到数据。它可能需要三个月,甚至半年,才能看到真正的起色。
但它的好处是,一旦这个“场”建立起来,这个品牌和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建立起来,它就是指数级的增长。它有极强的生命力,不会因为某个平台规则的改变就瞬间崩塌。你建立的不是一次性的买卖关系,而是一种长久的、牢固的、有温度的关系。
所以,别再盯着那个平得像飞机场的数据焦虑了。
关掉后台,去看看你的用户在聊什么,在为什么烦恼,在为什么而快乐。
问问自己,你的品牌,除了卖货,还能给他们带来什么?是一个动人的故事,一个温暖的拥抱,还是一个可以一起撒野的伙伴?
想明白了这个问题,你的品牌网络推广策略,其实就已经通了。剩下的,就是挽起袖子,干吧。
本内容由运营狗子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/201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