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《网络推广策划》为什么总像在“裸奔”?聊聊那些没人告诉你的大实话
昨晚有个小老弟,半夜三点给我发微信,一上来就是一长串的语音条,带着哭腔的那种。
说他自己捣鼓的小众潮牌,衣服设计得贼酷,面料也是下了血本,照片拍得跟时尚大片似的,在小红书和抖音吭哧吭哧发了俩月,结果呢?点赞寥寥无几,后台私信全是已读不回的机器人,唯一一次成交,还是他妈给买的。
他问我:“哥,我是不是就不该干这个?我的东西是不是就是垃圾?”
我听完,困意全无。把手机扔一边,脑子里就飘过两个大字——“裸奔”。
对,就是光着身子在大街上狂奔。
大部分刚入行、满腔热血的年轻人,搞运营搞推广,状态就跟这差不多。他们以为,只要产品够好,只要我足够勤奋地发帖、拍视频、开直播,用户就会像闻着味儿的蜜蜂一样自己飞过来。
做梦呢。
互联网上最不缺的是什么?就是好产品,和勤奋的人。你以为你在冲锋,其实你连盔甲都没穿,枪都没带,就光着膀子冲进了炮火连天的战场。结果可想而知,不是被乱枪打死,就是自己活活累死。
那身“盔甲”和那把“枪”,就是你压根没放在心上,甚至觉得是纸上谈兵、虚头巴脑的那玩意儿——一套真正意义上的,能落地的,带着你个人体温的推广方案。
别跟我提你word里存的那个文件,什么市场分析、SWOT、目标人群画像……写得跟教科书一样标准,结果呢?写完就扔那儿吃灰了。那不叫方案,那叫作业,是做给“老师”看的,不是用来打仗的。
今天,我就不跟你扯那些虚的。咱们聊点掏心窝子的大实话,聊聊一套能让你“穿上衣服”、不再“裸奔”的思路,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。
第一件事:别再管用户叫“用户”,把他当成你要“撩”的那个TA
我发现很多新手有个毛病,一张嘴就是“我的目标用户是18-25岁,一线城市,喜欢潮流文化的女性”。
停。
说得都对,但毫无灵魂。
这是一个冷冰冰的标签,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。你对着一个标签,能产生什么创作灵感?你能知道她今天是因为上班被老板骂了不开心,还是因为追的剧更新了而兴奋?
你不能。
所以,把你的“用户画像”撕掉。我们来玩个游戏,叫“灵魂拷问”。
你要搞定的那个“TA”,长什么样?她不叫“用户”,她可能叫“小敏”。小敏平时不看电视,但会为了追《庆余年2》充腾讯会员;她不用QQ,但B站等级可能是六级大佬;她嘴上说着减肥,但晚上十一点会准时打开饿了么点一份炸鸡;她最常用的表情包不是微笑,而是那个狗头。
你怎么知道这些?
去“跟踪”她啊!当然不是真的跟踪。
去她会出没的地方潜水。小红书的评论区、豆瓣的各种奇葩小组、B站的弹幕、知乎的某个冷门问题下……去看他们怎么说话,用什么黑话,为什么事情吵得不可开交,又为什么事情哈哈大笑。
你的方案,第一步,不是写下“用户是XXX”,而是能用三五百字,活灵活现地描述出“小敏”的一天。
当你能做到闭上眼,就能想象到小敏刷着手机看到你的内容时,是会心一笑,还是会直接划走,你的第一步,才算成了。
这,比任何冰冷的数据报告都管用。这叫“通人性”。
第二件事:你的产品不重要,你的“故事”才值钱
我知道这话很刺耳。你辛辛苦苦打磨出来的产品,你说不重要?
对,在推广的语境里,它就是没那么重要。
举个例子。你是卖手工皂的。你跟小敏说:“我的皂,用了XX国进口的精油,XX种天然植物成分,能深度清洁,保湿锁水……”
你猜小敏会怎么样?
她会说:“哦。”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
市面上讲成分、讲功效的,太多了。她凭什么信你?凭什么为你那块比别人贵三十块钱的皂买单?
但是,如果你换个说法呢?
你讲一个故事:“我叫阿强,是个程序员,天天996,压力大到内分泌失调,满脸爆痘。用什么大牌都救不了。后来我辞职回了云南老家,我奶奶用院子里种的草药给我捣鼓了一块皂,没想到,脸居然慢慢好了。我不想让这么好的东西失传,所以……”
你看,故事一出来,感觉是不是完全不一样了?
小敏买的,不再是一块冷冰冰的“皂”,她买的是一种“逃离996的回乡青年的匠心”,是一种“纯天然、无添加”的信任感,是一种“或许我也能用它拯救我的烂脸”的希望。
产品是骨架,故事是血肉和灵魂。
你的方案里,必须有一条清晰的、能一句话说清楚的故事线。这条故事线,会贯穿你所有的文案、视频和图片。它才是你最强的武器,是你的品牌和别人之间,那道最深的护城河。
第三件事:别撒胡椒面,找到你的“狙击点”
很多人的推广,就是广撒网。今天听人说小红书好,跑去开个号;明天看抖音火,又去拍短视频;后天听说视频号是风口,又去搞直播。
每个平台都注册了账号,每个平台都浅尝辄D止。结果就是,预算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出去,一点响声都听不见。
这就是典型的“裸奔式勤奋”。
一个真正有效的推广方案,一定是聚焦的。
在搞清楚了你要“撩”谁,要讲什么故事之后,下一步就是选“战场”。
小敏这样的文艺青年,她可能高强度地刷豆瓣和小红书,但几乎不打开快手。那你砸钱去快手投流,不是把钱往水里扔吗?
你要做的,是把你有限的精力、时间和金钱,像一个狙击手一样,集中在一个或两个核心阵地上。
比如,就死磕小红书。
那你的方案就要细化到:
- 内容矩阵: 70%的精力做深度图文,分享“程序员阿强”的烂脸逆袭记、云南草药科普、手工皂制作过程Vlog;20%做快节奏的种草视频,对比使用前后的效果;10%做直播,跟粉丝聊聊护肤,顺便卖货。
- 流量玩法: 初期不投流,先找50个和你调性相符的素人博主进行产品置换,铺基础口碑。中期,筛选出数据最好的几篇笔记,用“薯条”去加热,测试爆款。后期,等有了稳定销量,再去找头部的KOL合作。
- 预算分配: 第一个月,预算为0,全靠内容和置换。第二个月,拿出3000块钱测薯条。第三个月……
你看,这就不是泛泛而谈了。这是一个清晰的作战地图,每一步该干什么,钱该花在哪儿,一目了然。这叫“集中优势兵力,打歼灭战”。
最后,把数据当“回响”,别当“成绩单”
很多人一看后台数据,就心惊肉跳。曝光低了,焦虑;掉粉了,恐慌。把数据当成了审判自己的成绩单。
格局小了,兄弟。
数据不是用来评判你过去干得好不好的,它是用来告诉你未来该怎么干的。
把它想象成一个山谷。你发的每一篇内容,都是对着山谷喊了一嗓子。数据,就是山谷给你的“回响”。
- 这篇笔记发出后,评论区都在问“这个皂在哪买”,回响告诉你:购买路径不清晰,赶紧在个人简介里加上店铺链接。
- 那个视频发出去,完播率特别低,大家看到10秒就划走了。回响告诉你:你开头那个自我介绍太长了,下次直接上高能画面。
- 直播的时候,你一讲成分,人就跑光了;一讲你奶奶的故事,人气就往上涨。回响告诉你:别当化学老师,继续当个讲故事的邻家哥哥。
你的方案,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它必须是一个活物,是一个可以根据“回响”不断调整、迭代的动态计划。每周开一次复盘会,哪怕只有你自己,也要把数据拉出来,问自己三个问题:
- 这周,什么“回响”最大?为什么?
- 什么“回响”最小?为什么?
- 根据这些“回响”,我下周的“喊话”方式要做什么调整?
……
聊了这么多,其实就想说一件事。
别再“裸奔”了。
那种看似努力的自我感动,除了消耗你的热情,一无是处。
真正的推广,是一场精密的、充满人性的、需要不断思考和调整的战争。而那份属于你自己的《网络推广策划》,就是你的作战地图和行动纲领。
它可能不完美,甚至有点粗糙。但它能让你穿上衣服,拿起武器,让你每一次出击,都打在点子上。
现在,关掉这篇文章。别急着去发帖。
先花一个下午,安安静-静地坐下来,想一想:
我的“小敏”,究竟是谁?
本内容由运营狗收集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/20197.html